孙鹏官方网站
http://sunpeng.diaosu.cn
孙鹏首页>文章>正文

雕塑的语言

更新时间:2024-04-20 09:49:26 作者:孙鹏

2014-02-28 16:43:44来源: 中国雕塑网作者: 孙鹏

 

艺术不是科学,因而不求标准的统一:历史上就有过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之间关于形与色彩孰重孰轻的激烈论辩。

    艺术也不是文学,所以不是所有作品都言尽其意:达芬奇就曾经创造出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

    艺术是什么?尚晓风老师在课上说过:“艺术,是表达人对自然的态度,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必须要表达了人(艺术家)对自然的态度、认识、看法等,揭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才有价值,艺术才有存在的必要。” 艺术就是主张,是一种沟通方式,源自个人感情的表达需要。在生活中与人沟通时我们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艺术也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比如音乐舞蹈和绘画雕塑等,并且不同的表现形式也都具有独立性,有其独立的语言。无论科学、文学、音乐、舞蹈还是绘画或雕塑,都有其无可替代的语言和魅力。雕塑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也同样的肩负着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揭露人对自然的看法、态度的使命。

    在美院学习的几年里,大大小小的下乡考察多得很.其中最让我难忘收获最大的,是三年级那次由王伟老师带队几乎游遍整个山西的行程。而那次考察过程中使我为之赞叹且记忆犹新的是崇庆寺的北宋罗汉像,繁冗的衣纹组织的井井有条,人物形象逼真动人。尽管当时参观过程中所见绝大多数是声名远扬的古迹和博物馆,其间不乏天工佳作,名声远远高过崇庆寺。我却独以崇庆寺为最佳。到了四年级又准备下乡考察的日子,同学们和孙家钵先生谈起山西的“宝贝”,孙先生口中最为赞赏的却是大同的云岗石窟。我实在没有想到,心中一震。因为当时已经是把山西的各代佳作饱览一番之后一年的时间了,我却实在是对云岗的好没有半点的体会。觉得根本没法与崇庆寺的生动和栩栩如生相比。

    时光前行,这件事也被我无意的埋在了记忆深处。经过了五年级的学习,眼看就要毕业了,终于有一天,孙先生的个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同时举办的还有雕塑家滑田友先生的捐赠展。也就是这天起,我被滑先生的作品深深触动了。大气、厚重、温文尔雅而有内涵。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形容,只觉得怎一个“妙”字了得。在此之后,当我再看到当年下乡考察时在云岗石窟拍下的照片时,一股巨大的令自己兴奋的感动由心而生。大气、磅礴、厚重。我似乎是看到了给予滑先生无限营养哺育的中华民族的“根”,看到了中华艺术宏伟壮丽,朴实大气的一面,看到了雄浑的体量,看到了不一样的“形”。

    那么,什么是雕塑语言?

    我想所有的雕塑家心中都有他们自己的答案。而且作为个性极强的一群人,他们的答案一定也是大相径庭的。

    米开朗基罗认为:大石头从山上滚下,剩下的,那才是雕塑。

    罗丹说:“要做指向你的尖突,用眼睛围绕着体量做整体观察。”

    马约尔不断强调:“雕塑的基本论题是整体容积,是有形空间所围绕的体量。”

    贾科梅蒂曾经宣称:“我已经把自己限制在再造空间的事物,不改变任何东西,也不要求它们喻示什么东西。”

    在课上,孙家钵先生强调过的建筑感,尚晓风老师说过的“坨”的概念。

    虽然每位雕塑家的见解各不相同,但都蕴含着他们自己对于雕塑独到的理解和追求,而这些独到的见解却都关乎同样的一个主题---空间中的形体。由此可见,形体就是雕塑的灵魂和雕塑家的语言。空间中形与形关系的好看就是雕塑语言的魅力所在。

    雕塑家就像导演,他的剧本就是心中的感动,演员就是一个个饱含情感的形体。雕塑家要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动人的故事,不同的是他的叙事结构是空间,他在空间中推敲一个个“演员”的关系,直到他满意,他的故事成为一个“丰满”的整体为止。

    回想起刚刚进入雕塑系不久,孙先生就曾嘱咐我们要看学校石膏馆的好东西,尤其是那儿的希腊古风时期的东西,说是十分的有雕塑感。当时不理解“雕塑感”,同样不理解那东西的好。现在看来,就是因为它像“盖房子”一样,承载了“形与形之间的关系的好看”,也就是因为它够单纯、够雕塑、够艺术吧。再看古代埃及的雕塑时,不禁又叹“世界同源”。

    雕塑家的一生就是用形体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塑造自己心中的理想。他们同时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易被美丽的空间造型关系打动的人。只有雕塑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将这感动物化成同样动人的佳作,使感动永恒,并传播给现世以及后世。

    人与人的沟通过程中语言虽不是唯一的办法,但却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不能读懂雕塑家的语言就无法体会到雕塑家的情感,在现实世界的沟通中大家都会尽量使用相同的语言以便加强相互的理解。同样的语言之间沟通起来就比较方便,艺术语言也是一样。

    艺术就是一种抽象的语言,是人们交流情感的工具,既然是交流的工具就必须具备交流的共同基础,否则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造成别人的误解。所以只有遵从艺术语言上的共性,艺术作品才能够让人们懂、能理解,在思想感情上也有了共同的一面。

    形体就像是雕塑的一门“世界语”,承载了雕塑家的情感、思想、追求以及对于生活的感悟。于是,不分古今,不分国界,好的雕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引起人们的共鸣。因为是雕塑家的灵魂凝聚在了形体之中。反之,如果一名雕塑家看不到形,不能够很好的感受形,就更不可能运用形体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去感动别人了。

    亨利·摩尔曾经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对于雕塑的鉴赏力取决于对于形体的理解力。雕塑被说成是所有艺术中最难的艺术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形盲’的人数比色盲的人数要多的多。”他认为世界上看不到形体的人要远远多于分不清颜色的人。色盲是没办法看到美丽的色彩的,如此说来真正有能力欣赏雕塑的人就更少了。

    由此可见,“看形,看完整的形,看三度空间的形”对于雕塑家而言真的是十分的重要。而形体在于雕塑的基础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

    个性化也是艺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原则,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的艺术样式的多样化使艺术永久的具有迷人的魅力。

有个性特点、个性创造,艺术才有魅力。丰富的题材种类自不用说,每位雕塑艺术家对于形体的独到理解以及不同的处理方式也都渗透着他们的自我个性:菲狄亚斯作品的姿态宁静而高贵,表情肃穆而温雅;米开朗基罗的英雄气概磨难而成;罗丹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布德尔作品在空间上显示出体积和真实的曲线之美,并以此震动人心;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深切的孤独感、现代人的焦虑的贾科梅蒂;研究形的单纯性、纯粹性方面,拒绝进入任何流派,从而保持了鲜明的个人风格的布朗库西。我们能够从这些雕塑家的作品中读出凝聚在形体间的独特的个人魅力。

    此外还有不同的材料,许许多多动人的形式,这些都有助于雕塑家对于不同的感受作出相应贴切的反应,对于雕塑家到位的表达自我十分的重要。现代雕塑家中运用各种材料不同形式表达自我的例子不胜枚举:亨利摩尔曾在一次访问中提到:“每个雕塑的观念都需要某种材料,每种材料都有您梦想的某种特定品质。”野口勇认为:雕塑是一门整体空间和运动的艺术。这种思想曾经一度将他引向舞台设计,他曾在构成方面很有造诣但他对材料的感觉使他摒弃了大理石磨光的表面而去发扬史前古墓的体量和重量。芭芭拉·赫普沃斯是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艺术家,被国际雕塑界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她的作品包括石雕、大理石雕像、木雕,以及青铜作品和大型户外雕塑作品。现收藏于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中的《梯形排列的盘》,它的原作是创作于1935年的一件木雕作品,翌年用石膏和铝复制。1959年,赫普沃斯又用青铜翻制了一件实心作品,1964年再用青铜制作了一件空心作品。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这件作品经过一段复杂的多次复制过程。同样,1972年的《有两种造型的椭圆》也是按照1971年创作的一件大理石雕塑作品复制的抛光青铜作品,目前收藏于英国泰特美术馆。雕塑艺术大师布朗库西也常常把自己的雕刻作品翻铸为抛光青铜作品,在他看来,这种材料自身就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

    只有能够对形体有感觉的人才能够真正欣赏雕塑,实现与雕塑家的沟通。而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对观赏者的吸引往往也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与人的表达方式是十分迥异的,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出不同的感情,尤其是艺术,更是五花八门百花齐放:罗恩·缪克用玻璃纤维和树脂制作的雕塑以栩栩如生而闻名:有静脉、皱纹、陷下皮、以及身体毛发,观众甚至可以期望这些雕塑能够自己呼吸。

    雕塑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结合的产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感动着的雕塑家,被雕塑家赋予生命的形体,承载某种意义的形式,以及带有特殊感情色彩的材料,才构成了我们眼中动人的佳作。如此我们的艺术视野才更加开阔,我们的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纵观雕塑史上纷繁复杂的发展脉络,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雕塑家一直以来歌颂的形体美,能够清晰的读出雕塑家们为丰富雕塑语言所做出的努力,还能够看出人类思想进步发展的轨迹,因为雕塑语言是这样的丰富多彩,愉悦着伟大的雕塑家们并带给了我们一个无比精彩的艺术世界。

于是在我看来,以形体作为自己的语言基础去表达空间中形与形关系的美的有个性的雕塑作品就会是优秀的雕塑作品。

    这需要我们这些学子用一生去学习和探索。

    2008.05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